0755-7526703
新闻中心
分类
“法治之光照亮苗侗乡寨——E法黔行展现教育新风貌”
2025-09-24

近年来,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,普法工作在全国各地得到了扎实推进。但在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地,如何让法治教育深入人心一直是一个难题。然而,在贵州的苗乡侗寨,一种将现代科技与民族特色相结合的“E法黔行”模式,正在悄然呈现一幅充满活力且紧密贴合地方实际的法治教育新图景。

### 苗乡侗寨的“E法”之路

苗族和侗族地区,自然资源丰富,文化底蕴深厚,但信息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长期薄弱。面对传统法治宣传难以直达基层的困境,当地创新推出“E法黔行”项目,利用互联网技术,结合线上普法平台与线下活动,将法律知识送到百姓身边。

以石阡县为例,当地民族特色鲜明,但村寨分散,村民了解法律的渠道有限。为破解这一难题,基层司法机构尝试结合苗族侗族的非遗文化,通过电子终端设备传播法治教育内容。例如,在文化广场投放普法短视频,在民族活动中引入法律知识问答游戏,效果显著。据统计,半年内村民的法律素养显著提高,纠纷案件数量下降20%以上。

### 法治与文化巧妙融合,普法更接地气

法治教育需要“上接天线”,更要“下接地气”。在苗乡侗寨,法治宣传与当地文化相结合,使得法治知识更易被百姓接受。如在侗族大歌表演中融入法治元素,在苗族服饰工艺传承课程中介绍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。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,大大缩短了法律知识从宣传到落实的时间。

与本土化结

此外,“E法黔行”项目还利用当地网红效应。黔东南地区一批受欢迎的短视频达人参与普法,通过视频传递农村需求高的法律内容。视频语言幽默,情境贴近百姓生活,播放量高达几十万,让法律知识生动有趣。

### 案例分析:从土地纠纷到圆满解决的转变

特色相结合

“E法黔行”项目实施前,土地使用纠纷是当地常见矛盾之一。以凯里附近的一个村寨为例,因土地权属问题产生分歧,村民多次协商无果,情况一度紧张。项目实施后,司法所通过平台播放相关普法课程,并邀请法律顾问在线咨询,最终村民通过法律程序合理分配土地,纠纷得到妥善解决。

当地创新推

### 高效普法的背后:技术赋能与政府推动并行

“E法黔行”取得显著成效,离不开技术赋能和政府支持。通过建设法治信息化平台,政府缩小了乡村与城市之间的“法律落差”。当地干部定期入户走访,确保家家户户都能接触并了解法律知识。数据显示,当地法律服务的使用率较往年增长35%。

法治教育不应成为边缘地区的“空白地”。在苗乡侗寨,“E法黔行”以其现代化与本土化结合的实践,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法治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“黔样本”。

当地文化相